很多人不知道,网贷刚出来那会儿,绝对是普通人的风口。
差不多是十年前吧,我的两个前同事疯狂借网贷,拼命撸口子,根本不鸟催收。
不但没被网贷毁了,恰恰相反,他们靠网贷发了……
我来讲讲他俩是怎么一步步从平台里捞钱的。
可能很多朋友对当年这些网贷平台不太了解,这些平台的借款流程很简单:注册,实名,借款,审核,放款。
比如,我下载一个xx贷,用手机号注册,然后实名认证,提交借款申请,然后,平台的人审核,审核通过,放款到我银行卡,我拿到钱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放款后的7天、14天或1个月),还清本金+利息。
看上去是不是挺正常的?
一点都不正常!这种平台是黑暗、吸血的。
借1000,到手的,可能不到800。
因为,平台要先把第一波利息收了,多数为1~2成。
本质上,这个就是“砍头息”,但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有砍头息,于是平台会换个说法,如平台管理费、运营服务费等。
然后,还有什么银行通道费、信息安全费等乱七八糟的。
一顿加项下来,账面上虽然显示借了1000,实际到手能有800就算不错了。
一般来说,年化超过36%,就可以定义为高利贷了。而上面那个借1000到800的例子,是当时很多口子里真实存在、非常常见的一个14天借款项目,年化算下来,能轻易冲破500%!
会去借这种钱的人,要么已经躺平,要么离躺平只有一步之遥,再怎么也是过一天算一天的人了,所以坏账率很高。
为了抵坏账,平台就越黑,用户到手金额就越少,被催收的方式也越暴力。
催收顺序大致为:
到期前两三天,平台客服用短信、电话等方式,温馨提醒用户还款(首呼)。此时,即使态度算不上太好,至少也是平和的。
到期日未还,平台继续给用户打电话(二呼),告知不还的后果怎样怎样,语气开始强硬。
到期后三天内仍未还,用户资料将从客服系统转到催收组,催收人员多为平台外包,他们就不跟用户客气了,直接放狠话(C1):最迟明天,赶紧还钱,不还,通知你所有家人和朋友,看着办。
如果明天还不还,就开始炸通讯录、发骚扰辱骂短信、把用户照片P图、到处散播你借钱不还的消息(C2)。
甚至上门恐吓、威胁(C3)等。
在C2环节中,有些催收短信极富想象力。发电子律师函和法院传票是基本操作,还有网上一度很流行的——“借于您借款未还逾期,我司执法人员一行数人现已经火速携枪过来,要上门将您强制击毙,立刻还款既可撤销行动”之类的梗,也差不多是那会儿出现的,并非凭空捏造。
据说这种催收短信,都是部门里大家一起斟酌拟定。尽管其中不乏错字、病句,但就凭人家都要来上门强制击毙了也没忘记用敬词这一点,催收老哥一伙虽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那份凶悍中不失礼貌的认真工作劲儿,还是有点令人动容的。
总之,不还钱,就等着永无宁日吧。
但我这两位同事才不吃这一套!
因为,他们靠着对产品的理解和风控的漏洞,以及看准口子不合法的特性,命中了平台的阿克琉斯之踵:
我为什么要还!
为什么能不还呢?就靠脸皮厚、死撑?
当然不是!
主要在于这一个巨大的技术缺失:当时的平台,全都没有活体验证(人脸识别)技术!
只要有一张身份证,一张名下的银行卡,和该卡预留号码的手机卡,就能走到提交借款申请的流程。
那么,如果这些所有材料,都跟借款人无关呢?
所以说,人脸识别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让个人信息安全在领域里有了质的飞跃。现下的我们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过去的平台漏洞很大,那是因为技术更迭太快了,我们这种回看,属于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俯视;但是,在人脸识别仅存在于大厂开发和内测阶段、并未正式面世的当时,绝大多数人从当前的惯性思维出发,并没觉得这个借款流程或环节有什么不对。
当然,平台明白用户的证件链是有缺陷的,所以,除了身份证信息这种常规审核外,结合现有技术,平台有以下潜在的心机和审核:
1、用户下载后注册登陆时,需要授权程序读通讯录名单、读相册图片、读通话记录、读摄像头等功能,以便后期给催收提供素材。拒绝权限的设备将无法正常使用APP;
2、用户手机的通讯录、相册里的数据不能太少,否则人工审核不会通过;
3、用户需要填写一名紧急联系人(或称“担保人”)信息,由平台人员电话核实确有其人。
平台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手机前的借款人与其提交的身份信息上的人,是同一个人。
本来,这些潜在的审核规则,普通用户是不容易发现的,但我这位产品部同事依靠得天独厚的知识获取途径——产品评审会,如卧底般迅速拆解了这些设定,还恰恰有路子把规则避开!
虽然在这期间,我同事也经历了一点小小的不爽。
比如,他与合规部的法律同事俩人确定要干这事后,就联系之前那个卖“套件”的人,想再买一套身份信息,对方开口就是2000。
我同事说,上回1200呀,咋涨这么多。
对方一副爱买不买的态度,说,现在就这个价。
双方不欢而散。
我这位产品同事又去找其他路子,但忙活了几天,也没发现有卖得比那个人便宜的。
他不得不放低姿态,再去找那哥们买货,结果,人家报价2400了!
他气得要砸键盘。
一旁看着的法律同事倒是非常淡定,笑了笑,说,算了,这就是风口嘛,只要东西能用就行,买吧,买两套,要快。
于是,加上之前买的那套身份信息,他们俩在网络世界上,有了3个影子。
“套件”到手后,他们淘了三个旧手机作为撸口子专用机。
当天下班时下起了小雨,他俩撑着伞,把后面的事仔仔细细捋了一遍,由产品同事从产品角度发表意见,法律同事从合规层面给出指导,经过一番操作理论和可行性推演,确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各个贷前事项:
1、去58、赶集这种网站,存很多真人号码在通讯录,给每个号码都写上名字或称呼,装作有需求的样子打一些电话,丰富通讯录名单。
2、去百度、360这些搜索引擎的竞价广告里留号码,等对方拨打过来。通话记录有来有往才真实,更容易过审。
3、多浏览一些APP,多存图,什么贴吧、微博、论坛都走一遍,保存各种各样的图,表情包、自拍等都行,看到就存,丰富相册。
4、去各个网购平台买点东西。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口子,与某些电商网站是带点关系的,要么股权参与,要么技术支持、信息共享。如果有过网购行为,即便是不需要物流信息的虚拟商品,也会使账号增加信任分而过审。本来,“套件”中的银行卡是储蓄卡,如何转入第一笔钱款去网购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好在卡里面初始就有十几二十块钱,可能是对方办卡时必须存入的,这给他俩带来极大的方便。
5、把手机前摄像头贴上贴纸挡住,如果这个平台的审核会偷开摄像,放弃。
6、三个手机分别编号A/B/C,C机身份为A和B的紧急联系人,用来接听部分平台的抽样审核电话。这么做的好处主要有两个,第一,比双方互为联系人显得更真实;第二,便于区分来电中的催收和审核,因为催收电话可以无视,但审核电话一定要接。产品同事持A机和C机,法律同事持B机,三个身份统一口径为工友关系。
7、多找些“老哥群”,获取真实用户端的风声和情报。知己知彼,不光有助于他俩撸口子,对自家公司的产品运营也有好处——我同事可没忘了本职工作!
其中,前面四个步骤称为“养鸡”(养手机),养鸡的目的是伪造成一台有真人在日常使用的手机。
需要注意的是,鸡绝不能与正常在用的手机有任何信息交集。
吃透规则,才能游刃有余!
临别时,他们用最后几分钟敲定大纲和指导思想:
一、战略上藐视:平台都是纸老虎,而且屁股也不干净,不要怕。
二、战术上重视:自己的信息、设备要严格保密,且时刻留意有没有新的法规和技术出现。
三、分工要有序:产品同事负责找口子和记录各种进度,整理成表格;法律同事负责线下取钱,口子款项全部五五分账。
四、合作要团结:所有大小决策必须二人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所有相关行动必须与对方信息同步后才能开展。
五、执行要坚决: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时间紧、任务重,养鸡结束,马上开撸!
雨已经停了。是夜月光如洗,亟待改造的徐汇滨江于不远处投来点点星光,两位撸口子界的先驱者,小声而充分地交换完意见,伴着龙华中路上潮湿的泥土气息,在辉煌前夕握手暂别。
作为记录者,我愿称本次交谈为撸圈“龙中对”。
养鸡过程暂略,我们直接来到他们的搞钱环节。
他们撸的第一个口子叫“白x贷”,是产品同事挑的。
因为这名字看上去就很吉利,跟“白给贷”似的,拿来作开门红再好不过。
注册,实名,提交1000借款,添加紧急联系人信息,等待审核。
接着是第二家,差不多的操作:下载,实名,提交借款审核——咦,这家最高能借5000。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逆天的事,我同事是绝不会做的,全要了!
到了下午两三点,C机接到一个电话,是白给贷的。
“您好,x先生,xxx正在我们平台提交注册,请问您认识他吗?”
“啊对,认识,xx是我工友啊,嗯。”——产品同事用演练过的话术回应,还夹带一点地方口音。
“请问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
“哦,我叫xxx……”
白给贷在当日就审核通过并下款了,他们必须尽快取一次钱,确保这两张银行卡能正常使用。
即使ATM有单日限额,到款也必须全部走线下,这是那天“龙中对”里的重要思想。他们不希望这个钱与自己名下的任何账号产生交易记录,毕竟,一切可能被技术追溯到的线索,都必须严格规避。
安全,永远是前提!
法律同事锁定了电脑,悄悄离开公司,到外面掏出帽子戴上,打了辆出租车。下车后,又七拐八绕地避开两个监控多的大路口,来到事先踩好点的一个ATM机前。
塞卡,输入密码,查询,余额正确。
取款,输入金额,确定。
ATM唰唰地响,这声音传入空气,经促狭的取款间四壁上回荡反射后,出来一种奇怪的混音质感,听起来像蕴藏着碟中谍的BGM。
机器很快吐出几张钱来。
收钱,退卡,换一张卡塞入,继续。
BGM越来越响了。
输入密码,按下取款,等待……
另一边,产品同事正坐在工位上,对着电脑写需求、画原型图。他从入职以来就一直这幅样子,从未请过一天假,从未迟到和早退,公司里谁见了不夸一句“中国好员工”?
自法律同事出门后,我们这名好员工的视线就没离开过屏幕右下角。他察觉到,周围同事们敲键盘的声音,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响亮、清脆,但他们说话的声音,却又几乎要消失不见!
这种新奇的体验,让身处不同空间的俩人同时产生了幻听。
当那些键盘声简直震耳欲聋时,一条新消息,终于从我们产品同事的屏幕角落里跳出来:
“GET”。
如同一键恢复,周遭环境在瞬间回到正常状态,他闭上眼睛,深呼出一口气。
第一天,他们撸了15个口子,全部要了最高额度。其中,有7个在当日就过审并陆续到账,净收入45100!
此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处于运营中的网贷平台数量为2000+,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次日,他们复制了前一天的行为,撸了25个口子,新增过审20个(包括前一天的),新增收入105500,法律同事按照既定计划,又分点分时取到钱款。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平台方除了证件链以外的另一个大缺陷,那就是跨平台间的用户数据问题。
这种网贷平台毕竟不是银行,没有类似银联的组织,所以,每个平台都是一座信息孤岛!
这就导致,尽管他俩一直用着同一套借款人身份信息和同一套紧急联系人策略,一直在借钱却没还过钱,一路从百草园撸到三味书屋,撸完一家又磨刀霍霍冲向下一家的时候,下一家平台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之前干了些啥,仍然会给他们放款。
第三天是周六,俩人按约定在产品同事的出租屋里集合。
通过前两天的实战,以及公司里产品、技术、运营、数据等各部门的会议,他们又获得了一些经验,比如:
1、手机里,贷款相关短信要立即清理,以免被下一家APP读到而触发风控警报。
2、如果紧急联系人是直系亲属,将大大提高审核通过率。
同时,他们在取钱这个重要的环节上,重新拟定“三不”条款:
1、不能去柜台取。
2、不能与自己名下任何账号有交易记录。
3、不再加入新的合伙人。
此外,在这个周六,他们还交换了一个重大的计划……
完整版就在我的专栏里:
三个水:左道都市2:当年的黑网贷及其催收流程
相关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