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这事从根源上还是由于懂英语的人太多了,特别是有阅读高端英语词汇(特别是政治经济类词汇)的人培养的太多了,实际上如果懂英语的少点,可能现在的反美情绪都不会那么严重。
甚至可以说,特朗普16年上台算一个分界点,16年之前的反美主要体现在具体事件上,比如我们常说的外交三大恨,比如说剪刀差,比如带有歧视的高价科技产品,比如很对美国的对华施压和中国的忍气吞声,都是以事件本身的形式来体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的事情,在理解这个事情背后的曲折是非的水平上还是差点意思,可以这么说,哪怕这个时期公知去主张“国家操弄反美舆论”,最起码在形式上是没有完全说错的,因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媒体方式就是国有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验证宣传本身的真伪,哪怕这些事就是客观发生了,实际上也是差点意思。
到了16年之后,这个事情的性质就开始变了,08年到16年是一个智能电子设备高速迭代的时期,08年的直板手机,到12年之后基本就被智能手机快速覆盖掉了,那时候一台酷派的7寸大屏手机也就1800,高端的还有苹果4,这个时候的电脑普及速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变得非常惊人。
然后你就会发现,以前美国人的“某个事件结果”,在智能化设备普及的时代,变成了特别具体的“事件过程”。
比如就说特朗普第一任期,如果换了以前,你最多也就是从电视台听到“美国对华谈判要求是无理取闹”这类的官方社评,但到了智能设备普遍存在的时代,这个玩意会以一种特别具象的方式展现的民众面前。
比如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搜到美方的各种文件的原文,比如我们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民间翻译团队在自发的翻译这些文本(那个时候翻译软件还不行)。
对吧,之前说美国坏,但他具体怎么坏,只有学者知道,民间对这玩意只有“具体事件”级别的概念,比如大使馆被炸了,比如飞机被撞了,这都是特别具体的“事件”而非“过程”。到了16年之后,几乎是以一种全民参与的方式让多数的中国人直接参与了“展现美国人如何坏”的过程。
这里要注意,不要说什么官方引导舆论,官方引导舆论的前提是各种原文件不可见的情况下,才有引导的可能性,从16年中美撕破脸的贸易战谈判开始,就不存在美方的正式信源能够被官方封锁的可能性了。
《Balancing 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评价美国和之前评价美国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之前评价美国最多是从官方的媒体拿到二手资料,而从现在开始,只要你愿意去了解,你是可以直接了解第一手资料的。而这次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极大的扩大了普通人去翻阅原本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人理解美国对华政策变得特别具体。
实际上这个习惯现在依然保留着,当每次发生国际大事的时候,有英语阅读能力的人群会第一时间去找原始信源,比如前几天的对华军力评估。
然后你就会发现,从08年开始,特别是奥巴马第一任期之后的所有美国人的对华恶意法案,你都能找到特别具体的英文原本,并且在没有翻译软件的时代,我们依然有足够的翻译储备人才去翻译这些报告给普通人看,现在就不用说了,翻译软件可以帮普通人很快的阅读该类报告。从现在开始,“绞杀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具体的过程,你可以清晰的看见奥巴马如何对华,你可以看见特朗普如何对华,你可以看见拜登如何对华,你能够通过他们的每一次演讲,每一次法案,每一次拨款,每一次的总统令,去了解一个特别具体的“对华绞杀过程”。于是,反美情绪一发不可控制,这事怨不得官方,也怨不得民众,这事就不是中方挑起的,实际上中方在缓和对美矛盾上是做出过巨大让步的,商务部的历史文件里面都有,还有各种军事缓冲协定,走到现在这一步,中方责任真的不大,除非你是那种认可“中方必须放弃2025产业升级计划”的这类离岸美国人,或者说觉得美国搞“航行自由”是有理的这类人群,否则在整体上来看,中方的诉求是比较合理的,找事的就是美国一方。
那么到这里为止,你还是会说“这和我有啥关系,我为啥要反美?”
确实,其实到这里为止,我还是可以认同你说的“与我无关”,毕竟TPP或者关税战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直到美国人干了一个非常大的蠢事,美国试图通过媒体宣传把中国人的吃肉蛋奶和环境破坏直接挂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回形针事件”,实际上这个事情可能只是美国的下面的机构自己胡搞的,本质还是为了卖合成肉之类的赚钱玩意,但从结果来看,美国人的短视行为直接把多数的普通人直接卷入了对美舆论斗争,之前的那个“与我无关”立刻就不成立了,这个时候多数的人意识到一个事,“美国人想要限制中国发展并不是只在政府层面,而是会波及每一个人”,你没有选择余地,毕竟能润美国的润人也就那么点,多数人还是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于是反美从一个“事件”变成了“过程”然后又变成“日常息息相关”。
然后到这里,事情还有余地,回到一开头的条件,假如中国没有那么多精通外语的人才,“回形针事件”大概率只会被定义为一个“民间意识冲突”,即美国官方没有不让中国老百姓改善生活,不让中国人吃肉只是这帮NGO和媒体的“个人行为”。
但非常可惜的是,中国人开始回过头去审视过去的美国官方言论,发现奥巴马在2011年接受ABC电视台采访就发表了经典的“不能让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封锁中国人吃饭这事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一个带有美国官方意志的行为,实际上后面的“碳排放”,“宣传牛肉不环保”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而非偶发的行为,那么到这里为止基本就没有缓和空间了。最后就是,什么叫“反美”,实际上从一开始,“反美”这个的实质内涵就被扩大了,早年的“反美”实际上叫“反对美帝国主义霸权”,是一个比较空虚的口号,但现在的“反美”,更接近一种“中国的合理诉求”,领土主权,发展权,国际话语权,吃肉权,都不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反而是主张中国人民“反美”的一方,更接近于“反日”或者“反犹”的概念,你想发展中国高科技产业,你“反美”了,你想提高人民肉类摄入,你“反美”了,你和美国说不要搞对华军事封锁,你“反美”了。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什么我们要反美?”,而是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美国人都要站在你面前参合一脚,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会面临一个不得不和美国较量的情况,美国的“芯片封锁”总不能说是为了中国人好吧?但凡看看美国芯片法案也得不出这个结论,所以,你“反美”了,知道嘛?
实际上还有一个单独的情况,在16年之前美国针对黄种人的敌视没有后面那么明显,之前的润人最起码能吃到美国的大红利,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说美国好话是可以理解的,但16年之后,美国民间对黄种人的敌视程度是年年上升的,所以在客观上导致了原来的留学生群体出现了分化,没骨气的那部分扛着种族歧视试图继续融入美国社会,比如甜甜圈这类,有骨气的一批看不惯美国佬的歧视,特别是本身这批人反而是中国精英群体,他们都是卷王卷出来的,为啥要被一群连词汇量都过不了10000的美国文盲歧视,所以大批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向国内反馈西方的真实情况,比如我们常见的双尾彗星,和抵抗系直播的那批主播,不论是主播和嘉宾,普遍有留学背景,甚至很多现在依然在留学,同样这批人也不是我们常说的建制派,双尾彗星肯定不是,他是道德真空,红幻偏建制一点,幽州节度使肯定不是建制派,他是典型的有事说事,那么这批分裂出来的人群形成了对美国社会的直接观察,而美国社会反馈出来的恶意会让他们更加明显的产生出“反美”的情绪,精英群体对于美国的直接评价成为了国内对美情绪的最终佐证。
相关评论(0)